通知公告馆内动态重要接待媒体之声党建其他

河源市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文章来源:河源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6-18  浏览次数:15828

河源市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2030年)

    

为促进河源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博物馆条例》《河源市博物馆章程》等相关内容,结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和本馆实际,注重特色化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分析

(一)发展情况分析。

在上一个规划期,我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主要成效如下:

1.场馆功能逐渐改善。新增“史前部落”恐龙科普乐园、母婴室等功能室,改造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功能区,完善各类标识系统;新增客家建筑文化墙展示区、仿真恐龙模型场景、黄氏河源龙主题雕塑、钢铁恐龙创意雕塑等景点。

2.展陈质量得到提升。基本陈列每年更新,新增微电影等辅助展示项目;临时展览数量和质量得到提升,类型涵盖历史、客家文化、民俗、自然科学、书画艺术等;展陈方式得到创新,除线下展览外,打造了多个精品线上展览。

3.藏品体系逐步完善。征集大量与河源历史文化和客家民俗相关的文物藏品,征集类型主要为客家建筑石构件、历史牌匾、碑刻等;征集大量恐龙蛋化石,含大型蛋窝、代表性恐龙蛋精品等,馆藏恐龙蛋突破2万枚;逐步重视征集当代见证物,如电影海报、抗疫物品等。

4.教育品牌效果明显。依托馆藏资源和平台优势,结合传统文化、恐龙文化等,打造“博趣手工”“小小讲解员”“语言学堂”“科普课堂”“文博讲座”“道德讲堂”等公益性教育项目,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5.科研支撑得到强化。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开展“黄氏河源龙副型标本修复装架”“馆藏代表性恐龙蛋种属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一定学术成果;通过项目带动,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科研人才。

6.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快布局。完成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升级改造,开发语音导览系统,打造“720漫游河源恐龙文博园”系统,完成主要场馆虚拟场景建设,新增部分虚拟展览项目,发布《河源文博》电子书物,完成一批数字藏品建设;新增移动支付系统、文博一体机、省文创联盟文创体验平台等信息化设备和“史前部落”信息化恐龙科普乐园。

7.运行管理逐步规范。实行社会化运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配齐中层骨干,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骨干人才;基层党建、安全生产、创文巩卫等工作卓有成效。

8.文旅融合取得突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高含金量称号,获评“第二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等国家、省、市奖项,开发恐龙、客家文化等代表性文创产品,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加快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典型经验。

(二)存在问题分析。

1.展陈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河源恐龙博物馆已建馆10年,现有展陈与现代化自然博物馆发展趋势存在一定差距;临时展厅数量不足,制约了高水平展览的引进和实施;部分展柜老旧,亟需升级改造。

2.人才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文物博物及地质学、古生物学专业性人才欠缺;高学历及中高职称人员比例较小;信息技术、宣传推广、公共服务、陈列设计等人才还需加大培养力度。

3.品牌建设有待强化。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浏览人数较少,用户粘性不足;宣教品牌项目需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恐龙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品牌价值。

4.藏品数字化体系有待完善。缺乏自有的藏品数据库,藏品数据向公众开放力度不够;藏品数字化程度不足。

5.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在科研课题的立项、实施上有待进一步规范;科研人才不足,设施设备缺乏;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科研成果汇编和转化力度不够。

6.文创产品开发有待丰富。年均开发的文创产品种类较少,质量需要提升;需要更注重特色化、个性化开发,在开发运营模式上需要更多元化;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的经费难以稳定保障。

(三)政策形势分析。

1.文化和文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均是重要内容。党委政府对文博事业发展日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文化工作和文物博物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等相关制度性指导文件,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一直以来积极探索推进文化事业的创新体制机制。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出台了《广东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在政策保障、人才培养、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对包括我市在内的粤东西北地区进行了政策倾斜。

3.我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辐射带动第一圈层,紧抓“双区”建设机遇,与“双区”实现同频共振,有利于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文物博物工作,将其列入“两个河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出台了《关于河源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河源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等,为推动我市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了相关指引和政策保障。

4.我馆具备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双重“身份”,是区域文旅融合的标杆,在文旅融合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下,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和“明星馆”,我馆事业发展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具备跨越式发展的优越条件;我馆馆藏恐龙蛋数量居世界第一,同时馆藏众多的恐龙骨骼和恐龙足迹模型等,具备特色化发展的资源优势。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扎实做好博物馆文物征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河源地域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河源故事”,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绩。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大局意识。充分考虑文博事业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谋长远,重全局,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2.坚持质量为本。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文博工作的内在规律,秉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益求精”的精神,切实提高我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3.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文博工作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破除制约文博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与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相适应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4.坚持特色化发展。抓住“客家文化”“恐龙文化”两个特色化发展主题,在藏品征集、陈列布展、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进行主题强化,突出特色,注重差异化。

(三)总体目标。

在本规划期内,通过高质量发展,完善场馆功能,改善展陈环境,提升展陈质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藏品保管、修复、科研、共享和数字化能力水平,完善智慧博物馆建设体系,健全博物馆现代化治理机制,打造成粤东西北地区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内知名的集科研、保管、展示为一体的恐龙主题场馆,华南地区知名的古生物科研中心以及河源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

(四)阶段性目标。

1.中期目标(2021-2025年)。丰富藏品体系,完善藏品管理系统,加强藏品保护和科研并取得阶段性学术成果,成立古生物研究学术委员会,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恐龙科研中心;提升展陈质量,实施一批有地区影响力的精品展览;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社会教育品牌;加强宣传推广,实施好文创产品开发和研学旅游项目,成为粤港澳较有影响力的研学目的地;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一批线上展览和虚拟展厅;强化内部管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施博物馆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美誉度和影响力。

2.长期目标(2026-2030年)。建立起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馆藏文物体系,以及科学、高效、适度开放的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与国内2-3个古生物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完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好学术支撑;完善策展人制度,展陈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打造好一批符合群众需求的精品展览;形成5-10个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博宣教品牌;开发设计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市场反响好的文化创意产品;优化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研学教育品牌目的地;初步完成互动性强、便捷性高、内容完善的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内部管理规范有序,景观质量显著提升,展陈环境明显改善,成为省内知名的展示岭南历史、客家民俗文化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以及国内知名的集科研、保管、展示为一体的恐龙化石科研、科普基地。

三、重要指标

(一)约束性发展指标。

1.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00天,接待游客35万人次以上。

2.每年至少引进3个临时展览,推出1-2个自主展览。

3.每年策划实施不少于80场次的宣教活动。

4.每年编印《河源文博》学术资料2期。

5.每年开发文创产品5种以上。

6.每年完成文物或化石修复不少于3件/套。

(二)预期性发展指标。

1.新增基本陈列1个。

2.每年新增藏品50件/套以上。

3.对馆藏文物进行3D扫描,建立较为完备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

4.引进文博、考古、地质学、古生物学专业人才1-2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达到60%。

5.建成1个古生物实验中心,成立1个及以上古生物研究学术委员会,召开2次以上恐龙学术研讨会。

6.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个以上。

7.老旧展柜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

8.出版学术专著或图录3种以上;每年在专业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文章不少于3篇。

四、主要任务

(一)藏品征集。

根据博物馆宗旨、定位和发展方向,注重征集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藏品。

1.加强河源历史文化、客家民俗等藏品征藏,并形成一定体系。

2.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藏品征集,注重旧城改造、城乡建设、工业遗产、疫情防控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

3.系统征集恐龙地质遗迹和相关古生物化石,力争5-10 年内,馆藏该类标本总数达到21500件以上,满足举办大型展览的需求。

4.不断扩大征藏范围,丰富科技、现当代艺术等专题收藏以及反映多元文化收藏新方向的藏品收藏。

5.鼓励机关、团体和个人向博物馆移交或捐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藏品。

(二)藏品保护。

牢固树立“隐患即事故”的安全理念,坚持保护第一,以确保文物藏品安全为底线、生命线,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安全防护体系。

1.健全藏品登录机制,科学规范藏品总账和分类账,建立完善、高效、适度开放的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

2.根据藏品保护要求,完善库房内部柜、架、箱、匣等设备,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设计和改造,建成设施先进、空间满足需要、功能布局合理、保存环境达标的库房体系。

3.完善藏品管理制度,加强展厅、库房藏品的日常管理。每年组织文物保护及相关业务部门对藏品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整改出现的问题。

4.实施馆藏预防性保护项目,采用当前国际先进设备,改造展柜、灯光等展览设施,加强对温湿度、光源等微环境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对展览文物和化石的保护水平。

5.积极推进化石修复工场和文物修复室建设,提升化石修复和一般文物修复的条件与能力。

6.通过外部引进、单位培养、个人深造、聘请顾问等方式,建立一支专家型文物和化石修复保护队伍。

(三)陈列展览。

把办好展览作为立身之本,充分利用各类文物藏品资源,策划打造一批精品展览和展览品牌。

1.探索建立独立策展人制度,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推出更多原创性主题展览。

2.完善基本陈列,每年更新一定比例的基本陈列藏品,充实展览内容。

3.加强与国内外文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支持联合办展,每年举办临时展览5个以上。

4.自主策划河源恐龙地质遗迹展或其它本地资源特色展览,并在国内其他城市博物馆进行巡展。

5.丰富陈展手段,根据展览特点辅助使用智能导览、互动项目、多媒体等辅助展示措施,提升展览质量及传播性。

6.通过打造线上展览、虚拟展厅等方式,推动优质展览资源向网络空间延伸,不断扩大展览覆盖面。

7.推进送展览进社区、学校、乡村等基层,拓宽展览渠道和社会效果。

8.配合展览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博趣手工、研学教育等宣教活动,编印精品展览图录,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扩大展览影响力。

(四)教育推广。

强化大众传播和公共教育功能,实现更高水平的文物“活起来”。

1.继续打造好“博趣手工”“文博讲座”“道德讲堂”“语言学堂”“科普课堂”“公益夏令营”等品牌教育项目,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活动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

2.继续举办“小小讲解员选拔大赛”“手工作品大赛”等品牌赛事,策划“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新赛事,加强与社会方合作,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力。

3.运营好“史前部落”恐龙科普乐园、“达尔文实验室”等寓教于乐的科普研学场馆。

4.策划组织“3.6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宣传推广活动。

5.完善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与研学教育机构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研学教育品牌目的地。

6.加强与媒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策划科普类、历史文化类短视频、微剧场、广播节目、宣传片、纪录片、动漫视频等适应现代传播趋势的宣传作品。

7.完善馆校合作长效机制,推动博物馆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建立与社区、企业的联动机制,打造“市民身边的博物馆”,扩大社会教育覆盖面。

8.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和空间,广泛深入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活动,加强历史知识、艺术审美和科普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9.依托河源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中心,设计开发一批具有河源地域特色、市场反响好的恐龙、历史文化、民俗类线上线下文创产品;优化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运行机制。

10.加强对河源市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河源市博物馆之友、河源市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等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发挥志愿者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11.培育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职教育人才队伍。

12.积极组织开展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收集意见建议,提升教育质量。

(五)科学研究。

坚持科研兴馆理念,以馆藏资源和本土文化研究为基础,推出一系列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1.依托馆藏研究部,加大藏品研究,推动研究人员申报和参与3个以上国家、省、市科研课题。

2.组建河源古生物研究学术机构和学术委员会,建设古生物实验中心,推动恐龙化石等古生物研究,定期举办恐龙学术研讨会议,出版发行学术专著。

3.编印及出版好《河源文博》等学术资料、专著、图录,发布《河源文博》电子书物。

4.依托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积极开展田野调查、文物普查、化石资源调查等科研项目;配合开展好考古挖掘等科研项目。

5.合理调配科研经费,建立科学高效的科研评估、激励、管理制度体系。

(六)场馆建设。

完善场馆设施设备,优化功能分区,改善整体环境,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将河源恐龙文博园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文博类景区。

1.实施好安防、消防、空调、电梯等维保项目,做好场馆设施设备检修,确保场馆正常对外开放。

2.筹建河源市博物馆临时展厅,打造空间布局可调控、设施设备齐全的现代化专业临展厅。

3.逐步完善消防、安防管理系统,实现楼宇智能化管理。

4.做好园林绿化、白蚁防治、漏水整治等项目,提升场馆内外景观质量和参观环境。

5.推动河源恐龙博物馆升级改造,力争建成国内知名的集科研、保管、展示为一体的恐龙化石专题展馆。

(七)数字化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推动重要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1.实施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藏品数字化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

2.运营好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等信息化传播平台;管理好文博一体机、科普中国E站等信息化宣传设备。

3.打造好虚拟展厅、云游河源恐龙文博园、智能导览等信息化项目。

4.优化“史前部落”恐龙科普乐园、“与远古恐龙合影”等信息化项目内容,适应不同时期的信息传播需求。

5.逐步完善信息化办公系统,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化联动管理平台。

6.利用好龟峰塔数字化保护等项目成果,做好信息资源转化利用和共建共享。

(八)内部管理。

强化内部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落实好社会化运营管理各项措施,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博物馆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编印《河源市博物馆规章制度》《河源市博物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手册》汇编文本;加强监督考核,强化制度执行力,规范管理流程,堵塞管理漏洞。

2.继续实施社会化运行管理项目,做好项目监督,优化管理模式。

3.强化理事会制度,发挥好理事会决策及监督功能,促进博物馆各项事业发展。

4.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积极引进古生物、地质地层、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人才。

5.鼓励干部职工进行职称评审,力争到2030年,初级职称人数占在编在职人数比例不低于90%,中级职称人数占在编在职人数比例不低于60%,高级职称人员占在编在职人数比例不低于15%。

6.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7.健全内设机构岗位职责,坚持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制度,选拔、培养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中层干部队伍。

8.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建立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保护修复、展览教育等长效合作机制。

9.加强安全生产,建立与消防、公安等部门联动机制,确保文物安全及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五、配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的项目

为配合做好“考古中国”以及“两个河源”等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拟在本规划期内实施以下项目:

(一)“东源县蓝口镇先秦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万绿湖及周边古遗址系统调查”“广东河源恐龙化石遗迹产地调查”考古调查项目。

(二)“黄氏河源龙再研究”“河源恐龙蛋多样性系统研究”“河源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菊石生物地层研究”“广东河源盆地晚白垩世恐龙足迹初步研究”科研项目。

(三)“河源市博物馆古籍资料普查”以及规划期内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

六、特色化发展措施

(一)恐龙文化。

1.加大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的藏品征集,丰富同类别体系,在征集本地出土化石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内外其它地区出土化石以及现生蛋的征藏,为开展对比研究提供好资料。

2.成立在华南地区有广泛影响力的古生物科研机构,完善相关科研设施设备;聘请国内知名古生物专家成立古生物学术委员会,为恐龙等古生物研究提供人才支撑。

3.加大地质学、古生物学人才引进;通过项目带动、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恐龙等古生物保护、修复、研究的专家型人才。

4.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合作开展不少于5个的相关课题研究,汇编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召开不少于2次全国性的恐龙学术研讨会议。

5.每年完成不少于300枚恐龙蛋的馆藏化石普查登记;完成3件以上化石的保护修复。

6.在5年内,完成河源恐龙博物馆陈旧展柜改造,提升化石保管、展示条件。

7.每2年,对河源恐龙博物馆基本陈列进行一次部分更新,确保展陈质量;完成菊石专题展览,丰富河源恐龙博物馆基本陈列内容;加强恐龙专题展览的策划,适时举办省内巡展,扩大河源恐龙文化品牌影响力。

8.拍摄制作5部以上河源恐龙文化宣传片或短视频;印制或出版2部以上学术专著或画册;每年推出不少于3种的恐龙文创产品。

9.完成开发河源恐龙文化研学课题体系。

(二)客家文化。

1.加强河源客家文化藏品征集,丰富藏品体系。

2.每年举办不少于10场次的河源客家文化宣教活动。

3.拍摄制作3部以上河源客家文化宣传片或短视频;每年推出不少于2种的客家文化文创产品。

4.加强与高校及其他社会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对河源客家文化的课题研究,及时汇编或发表相关学术成果。

5.每2年,对河源市博物馆《河源客家民俗展》基本陈列进行一次部分更新,提升展陈质量。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成立“河源市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领导小组”,由馆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馆办公室,主要负责根据本规划制定和落实年度实施计划,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碰头会议,研究解决阶段性推进情况。

(二)任务分解。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本规划制定每年实施计划,并做好年度任务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室、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等;各部室根据岗位职责认真落实,及时评估效果,总结经验。

(三)资金保障。本规划措施落实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并及时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四)人才保障。通过人员引进、培育和加大与其它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作等方式,保障本规划实施所需要的人才力量。

(五)监督措施。馆理事会是本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同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发改、审计等部门监督;及时听取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六)效果评估。对本规划落实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需进行一次效果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馆理事会、馆党政联席会议、上级主管部门。

(七)实施时限。本规划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实施期限为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