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至6日,我市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会议在市博物馆举行,这意味着历时5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采集、登录、审核、上报工作基本结束,我市国有机构可移动文物“家底”全面摸清。省验收组对我市的普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普查数据以高分通过验收。
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对国有机构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即公众所理解的“国宝大调查”。
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从2012年开始,我市启动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参与普查的文物收藏单位共13家,需普查的文物总数为51706件。
此次纳入普查范围的国有文物主要包括:1949年(含)以前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标本;国有博物馆收藏的1949年后重要的实物资料、艺术品、民族民俗文物;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
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市和各县区均成立了普查机构,各级财政共投入经费300多万元。
据了解,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普查登录的文物要完成文物名称、类别、保存状态等14项信息的记录,为所有馆藏文物建立了规范完整的数据档案,并上传到国家文物数据库,这样每一件可移动 文物都有了量身定制的“身份证”。通过普查,也全面掌握了我市国有机构馆藏文物资源情况。
据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文物普查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盘点文物数量及保存情况,而且要依托管理平台提供相应社会服务,让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比如,通过普查建立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将文物在网上展示。公众可进行文物数据及图片的查询、检索等,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具体了解和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省验收组专家邱立诚对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给与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我市馆藏文物数量较多,其中有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等一批珍贵文物,体现了河源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恐龙文化。全市普查人员工作认真细致,完成质量很高,数据验收成绩可喜。
他表示,下来,我市各收藏单位要继续按省验收组意见修改完善有关数据,并做好普查成果展、文物图录等成果转化工作。
省验收组专家邱立诚对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给与了高度评价
分组进行数据查验